第364章 春闱,考功员外郎
尚书省内,公廨内的空气带着几分沉凝。
萧瑀丶杜如晦丶房玄龄丶宇文士及四人围坐案前,案上一壶热茶正袅袅冒着轻烟,水汽氤氲间,映得四人神色各有思量。
杜如晦率先屏退左右,待屋内只剩四人,才执起茶盏,依次为三人斟上温热的茶汤。
茶水入盏的轻响刚落,宇文士及便忍不住蹙眉开口,打破了短暂的安静:「陛下新设上都护,说是为安抚草原势力丶统摄突厥各部落,这理由倒也算合情合理,可为何偏偏让秦叔宝任职?」
话音落下,萧瑀和房玄龄皆微微颔首。
这话正是他们心中所疑。
虽说秦琼早有左武卫大将军的职衔在身,可朝堂上下谁不知晓,他那身子骨早已撑不起实职,往日里连朝会都时常缺席,左武卫大将军一职本就形同虚设。
可上都护不同,据陛下旨意,这职位要直接划分兵部对边境的调兵权。
即便仍隶属于尚书省,可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上都护竟能越过尚书省,直接调拨府兵前往边境。
这分明是硬生生从尚书省手里分走了一块实权,让谁来当都该慎重,怎麽偏偏选了秦琼?
宇文士及发问后,公廨内又静了下来。杜如晦端着茶盏,指尖摩挲着盏沿,只垂眸小口啜茶,半句也不接话。
倒是一旁的萧瑀看了看三人神色,忽然轻笑一声,缓缓开口:「前几日,程知节不是特意带着秦叔宝,去了高阳县府那位孙道长那里麽?」
这话看似轻飘飘一句,却像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水面,在场三人瞬间都明白了过来。
之前秦琼的身体状况众人皆知,左武卫大将军一职本就摇摇欲坠,不少人都在暗中揣测,这位置迟早要换人。
可如今陛下突然将上都护这等要职交给他,哪里是真看重秦琼此刻的能力?
分明是秦琼的身体经孙道长诊治后有了转机,而陛下借着这个由头,一方面是向所有人宣告:秦琼的身体能撑住实职,左武卫大将军的位置依旧是他的,断了旁人的念想。
另一方面,怕是也借着新设官职的由头,不动声色地分了尚书省的权,稳固自己对兵权的掌控。
「既设了上都护,难不成陛下是决定要对突厥用兵了?」
想通了秦琼任职的缘由,房玄龄又将目光落回「上都护」本身,眉头拧得更紧。
突厥始终是大唐边境的隐患,这些年陛下虽未明说,可朝中重臣都知道,陛下对突厥早有征讨之心。
如今设下专管边境安抚与调兵的职位,难免不让人往「用兵」上联想。
这时,一直沉默的杜如晦终于抬了眸,目光扫过三人,声音沉稳:「陛下何时不想向突厥用兵?」
一句话让三人都静了下来,只听他继续说道。
「只是时机未到罢了。去岁无论是国库还是内帑,都有不少盈馀……」
说到这里,杜如晦自嘲地勾了勾唇角,语气里带着几分复杂。
这些钱粮,多是抄家所得。
尤其是五姓七望,贡献良多,单说郑氏丶卢氏在长安的资产,便喂饱了国库。
崔氏丶王氏如今又献上不少耕地与隐户,府库充实了。
这还不算之前温禾从倭国哪里要来的数十万斤白银。
有这些在,大唐便有底气。
所以杜如晦知道,陛下心里怕是也有些急了。
急着清算旧帐,急着平定边境,可即便是这样,杜如晦还是摇了摇头。
「但真要对突厥用兵,还没到时候,陛下设上都护,核心是为安稳边界丶收拢部落,而非即刻出兵。」
他话锋一转,将话题从边境拉回朝堂。
「与其纠结突厥之事,不如想想即将到来的春闱,如今春闱日期将近,陛下却迟迟未指定考功员外郎一职,这职位掌管科考事宜,人选未定,才是眼下更该琢磨的事。」
「你来做这考功员外郎,可愿意?」
立政殿内,李世民捏着份泛黄的札子,抬眼看向站在下方的温禾,语气带着几分漫不经心的试探。
温禾正盯着殿角那只啄食香炉灰的麻雀发呆,听见问话猛地回神,差点左脚绊右脚,连忙稳住身形躬身。
「啊?考功员外郎?什麽是考功员外郎啊?陛下微臣的职务已经很多了,你就别再给我了,要不然真的会影响发育的。」
他这话一出,李世民刚含进嘴里的茶「噗」地喷在札子上,连忙用锦帕擦了擦嘴角,指节都带着笑意:「你这脑子,整天净想些有的没的。」
「考功考功,考的是士子功绩丶定的是科考名次,自然是管科举考试的,春闱要到了,各地士子都要进京应试,朕要选个人主持考题拟定丶阅卷评定,还要防着那些世家子弟走门路丶递条子,你说这职位朕除了找你,还有谁?」
温禾心里「咯噔」一下,瞬间瞪圆了眼睛。
好家夥,这是要让他当「科举主考官」啊!
他连忙摆手,脑袋摇得像拨浪鼓。
「陛下!使不得使不得!微臣才十一岁啊!您让个半大孩子管科考,那些头发都白了的老儒能乐意?」
「天下士子不得戳微臣脊梁骨,说您任人唯亲?再说了,万一出点差错,耽误的是无数人的前程,微臣可担不起这责任!」
「还有啊,朝廷上能人那麽多,你随便找一个就是了,反正都是那些人走个过场。」
温禾撇了撇嘴。
就以现在大唐的文盲普及率,那些庶民和寒门别说当官了,当个小吏都够呛。
李世民不禁大怒,指着温禾骂道:「你这竖子,在胡言乱语,朕就送你十棍!」
他这麽一吼,温禾顿时老实下来了。
「行不行,不是看岁数,是看能耐。」
李世民放下札子,身子往前倾了倾,手肘撑在案几上,语气带着几分促狭。
「你忘了去年开三味书屋,让寒门子弟免费读书,后来提议士子游学,让他们遍历各州增长见识,国子监的祭酒都夸你想法独到。」
「不少儒生觉得你此举乃是为天下计。」
「还有那本《三国演义》,长安城里哪个士子没读过?如今说是长安纸贵也不为过。」
「你做的这些事,天下人怎会只看你的岁数?」
温禾被说得哑口无言,可心里还是犯怵,梗着脖子硬撑:「可……可微臣还是不想干!科考是国之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微臣年纪小,镇不住场子啊!要是那些世家子弟故意捣乱,微臣连怎麽应对都不知道!」
李世民脸上的笑意淡了些,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了敲,语气沉了沉:「温禾,你这是要抗旨?」
「你休要在这和朕说这些,你难不成还怕那些人?若是如此,郑氏丶卢氏现在何在?!」
李世民知道温禾就是找藉口罢了。
他若是怕了五姓七望的人,就不会让百骑暗中截杀卢子业他们了。
温禾心里一紧,可转念一想,大不了就撂挑子,反正他年纪小。
大不了「乞骸骨」,反正回家也不丢人。
想到着,他便梗着脖子道:「微臣不敢抗旨,可这差事微臣实在做不了,若是陛下非要让微臣做,微臣……微臣就只能乞骸骨,回葛家庄种地去了!」
「你!」
李世民指着他,气得手指都在抖,可看着温禾那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又忍不住想笑。
这竖子,总能把他气笑。
最终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对着殿外喊:「来人,传马周进殿!」
温禾一听「马周」二字,眼睛瞬间亮了,凑上前两步,声音都轻了些:「陛下!您……您这是要让马周做考功员外郎?」
李世民斜了他一眼,轻哼了一声,说道:「你不肯做,朕只能找马周了,他出身寒门,心思正,去年你举荐他时,朕就觉得这人才堪大用,可偏偏就是太正了,又没什麽靠山,在朝堂上没多少人肯帮他。」
温禾心里顿时替马周捏了把汗。
马周是个实诚人,要是真管了科考,那些世家子弟肯定会找他走门路。他要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波逐流,坏了自己的名声。
要麽硬气拒绝,可那样一来,宾王哪扛得住世家的压力?
怕是用不了多久就得被挤走,甚至还会被穿小鞋。
到时候李世民会不会护着他,还是未知数呢。
他记得李世民,李世民从没有让马周正面对抗那些人啊。
难不成又是因为自己这只蝴蝶?
正想着,就见李世民故意叹了口气,语气带着几分惋惜:「朕也不想让马周去,可实在没人可用啊!满朝文武,要麽是世家出身,要麽朕信不过,也就马周还能称得上正直,不过朕会让魏徵在一旁监督,他性子刚,多少能帮衬些。」
温禾听得直皱眉。
魏徵是刚正,可他管的是谏言,科考里的弯弯绕,比如怎麽防小抄丶怎麽避嫌,他未必懂。
光靠他监督,远远不够!
万一出点问题,那魏徵和马周不都得被罢官?
李世民见他眉头拧成了疙瘩,眼底闪过一丝算计。
他沉吟了片刻,试探着问:「要不……朕给你加个吏部主事的官职?不用你牵头,就帮着马周打打下手,出出主意。」
「你脑子活,肯定能想到些不一样的法子,怎麽样?」
温禾心里「咯噔」一下,瞬间反应过来。
好你个李二!
这是早就算计好了,在这等着他呢!
先是用马周的难处勾起他的恻隐之心,再抛出个「副手」的职位,想引诱他上当。
他偷偷瞥了眼李世民,见对方眼底藏着笑意,心里暗自吐槽:老狐狸!就知道算计我!
李世民见他识破了自己的心思,也不掩饰,笑着道。
「朕可没别的意思,不过是觉得你脑子灵活,能琢磨出些新鲜法子,再说了,有朕在,你担心什麽?你这竖子什麽时候怕过那些世家子弟?」
他顿了顿,语气沉了沉,多了几分认真:「朕是真的想给寒门士子些机会,让他们能有个公平的出身,不用一辈子被世家压着,你平时鬼点子多,不如好好想想,怎麽让科考更公平些,也让那些人看看,科举不是他们的一言堂。」
温禾心里清楚,李世民这话半真半假。
想给寒门公平是真的,想借他的手削弱世家势力,也是真的。
可看着宾王即将面临的困境,再想想那些寒门士子寒窗苦读却没机会的模样,他最终还是松了口。
「那……那微臣就试试?不过微臣丑话说在前头,要是出了岔子,陛下可不能怪微臣!」
李世民见他答应,脸上瞬间绽开笑容,刚想说什麽,殿外就传来马周的脚步声。
马周一身青色官袍,袖口还沾着些墨渍,显然是刚从文案堆里出来,进来后先对着李世民躬身行礼:「臣马周,叩见陛下!」
又转向温禾,拱手躬身,神色恭敬:「下官马周,见过温县子。」
「马周,朕召你进来,是有件事要交给你。」
李世民开门见山,手指点了点案上的札子。
「春闱科考,朕命你任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科考事宜,从考题拟定到阅卷放榜,都由你负责。」
马周愣了愣,显然没料到这麽重要的差事会落到自己头上,随即连忙躬身:「臣……臣遵旨!定不辱使命,绝不让陛下失望!」
李世民又指了指温禾:「温禾任吏部主事,做你的副手,帮你处理科考事务,他脑子活,有不少想法,你有什麽不懂的,尽可以问他。」
呵呵。
温禾在心里冷笑了两声。
随即在心中默默的数了起来,刑部的丶工部的丶兵部的丶现在又来一个吏部了。
总共就六部,我成了四部的主事。
纵观历史好像还真没有几个能做到吧。
不过当年苏秦能佩戴六国相印,今朝我温禾成六部主事又能咋滴。
爱咋滴咋滴!
马周一听温禾是副手,顿时慌了,连忙对着李世民摆手。
「陛下!使不得!温县子才学出众,又有谋略,去岁举荐下官入朝,已是大恩,此次科考之事,理应由温县子主持,下官……下官做副手便好!」
李世民笑着摇头:「嘉颖不愿牵头,你就别推了,安心做你的考功员外郎。」
马周一愣,突然像是明白了什麽,转身对着温禾深深一拜,语气诚恳。
「温县子两次举荐,下官铭记于心!此次科考,下官定当多听温县子的建议,绝不让您失望,也绝不辜负陛下的信任!」
温禾当场就懵了。
他啥时候举荐宾王了?
明明李二他提的啊。
这宾王的脑洞也太大了吧!
怎麽还脑补出两次举荐的戏码了?
他偷偷看了眼李世民,见对方正憋着笑,脸都快红了,心里暗自哀嚎。
完了完了,这误会大了!
李世民终于忍不住笑出了声,故意板着脸看向温禾:「不错,这一次确实是温禾举荐你的,不过这一次算是符合朕的心意,所以下不为例,举荐官员需按规矩来,不可私下谋划,免得让人说闲话。」
温禾连忙摆手,脸都白了:「陛下!微臣没有!你……」
「好了,朕知道你没有私心,此事便不要提了。」
得,这李二是故意要让马周坐实这个误会了。
李世民憋着笑,转移开了话题,对着马周道:「你刚任此职,想必对科考事务还有些疑问,不妨问问嘉颖,他平时琢磨的点子多,说不定能帮上你。」
「喏。」
马周应了一声吼,立刻转向温禾,眼神里满是期待:「温县子,不知科考之事,该从何入手?尤其是如何防止舞弊,杜绝世家子弟走门路,还请温县子指点。」
温禾定了定神。
也懒得再扯什麽谁让马周当这个官的事了。
他沉吟了片刻,把脑子里后世科举防作弊的法子捋了捋,又故意装作思考的模样,顿了顿才开口。
「其实之前微臣闲暇时,也琢磨过科考公平的事,觉得要防舞弊,得从三方面入手。」
他清了清嗓子,说道。
这话是告诉李世民,我平时也是很忙的。
为了大唐我可是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啊。
不过李二那目光,明显就不相信温禾说的,所以根本没有接他的话。
见李二没反应,温禾只能继续道:「第一是考题保密,咱们得找几个品行端正丶不与世家往来的官员,提前半个月就把他们『关』起来,住在专门的院子里,不准与外界接触,连家人都不能见。」
「考题写好后,用密封袋装好,袋口盖上火漆印,由禁军看守,直到开考前一刻,才能当着所有考生的面拆开。」
「这样一来,考题就没法提前泄露,世家子弟也没法提前准备。」
马周听得连连点头。
李世民让人拿来纸笔,交给马周,让记录下来。
温禾紧接着又道:「第二是誊抄糊名,考生考完后,先由专人把他们的名字丶籍贯丶家世背景都糊起来,只编上编号,再让一批字迹工整的吏员,把考卷重新誊抄一遍,阅卷官看到的是誊抄后的卷子,既看不到考生的名字,也认不出字迹。这样一来,阅卷官就没法通过名字偏袒世家子弟,也没法通过字迹认出熟人,只能凭真才实学打分。」
「善!」
李世民在一旁听得频频点头,眼底闪过一丝赞许。
这法子他听温禾说过类似的,只是没想到能这麽细致,看来这小子是真的琢磨过。
温禾没注意到李世民的神色,继续补充:「第三是考场监察,每个考场派两名监察官,一名来自吏部,一名来自御史台,互相监督。」
「再安排禁军士兵在考场外巡逻,考生进场前要搜查全身,不准带小抄丶不准带笔墨之外的东西,一旦发现舞弊,立刻取消考生资格,还要杖责,取消其士子身份,让他这辈子都没法再参加科考,另外,阅卷时也要派御史监督,防止阅卷官串通打分。」
明清时期可以说是将这些做到了最极致了。
不过即便如此,也没什麽用。
做八股出来的官员,除了做八股,什麽都不会。
还要请个师爷在一旁帮衬着。
而唐朝的科举,虽然原始,可却有着因材施教的意味。
会读书的便考明经科,会算术的便考明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