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春闱,考功员外郎(2 / 2)

会做事的考秀才,懂法的考明法。

另外后世的乡试丶县试丶解试这些,唐朝虽然有雏形了,可还不完善。

一直到李治开始改革,才逐渐的完善流程,到明清便固定下来了。

不过今年是来不及了,明年倒是可以试试。

「还有明算科,考的是数学,比如《九章算术》里的题目,这科最公平,也最容易防作弊,因为数学这东西,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算错一步就是错,绝不能含糊,咱们可以让阅卷官按步骤打分,每一步都要有依据,这样既公平,也能看出考生的真本事。」

大唐科举分为六科。

唐朝科举不同于后世,唐朝科举常设的有六科,秀才丶明经丶进士丶明法丶明字丶明算。

秀才科,隋唐科举最高难度科目,要求通晓方略策五道,全通为上上等。

明经科,考核《礼记》《左传》等儒家经典,采用帖经考试形式,需在十条经文空缺中填对六条方可及格。

进士科,注重诗赋与时务策写作,但这一科,李世民似乎并不重视,历史上记载,贞观年间进士科登科人数少之又少。

明法科,考查律令条文,专门培养司法专业人才,一般考上后,都是去刑部,若是有背景的便去大理寺。

明字科,考核文字理论与书法技艺,涉及《说文》《字林》等典籍。

最后一个明算科,那就无需多言了,考的就是数学。

这在温禾看来,才是最难的。

因为数学不会骗人,不会就是不会。

「另外臣以为,科举之后应该再加一项殿试,陛下召见六科考试优异者,亲自策问出题,最后每一科取最优异者,为状元,随即当场封官,以此来激励士子。」

「殿试?」李世民觉得新奇。

「朕记得晋武帝曾亲自诏问阮种,亲自审阅试卷提名第一,可有此事?」李世民朝着马周看去。

马周点头应道:「确有此事。」

李世民沉吟片刻后抬眼:「你把这些法子整理成札子,明日朝议时当着文武百官奏报。」

温禾刚松下的肩膀瞬间垮了,原本还带着几分得意的脸垮得像被霜打了的秧苗,他扯了扯嘴角。

苦着脸躬身:「微臣遵旨……」

话虽应着,心里却早已把李世民翻来覆去吐槽了八百遍。

早朝要寅时起,从高阳县府赶到大兴宫得走半个时辰,站在殿里听那些老臣扯东扯西能站到日头高升,他这十一岁的小身板哪扛得住?

他以后长不高了咋整!

李二,你大爷的!

这句腹诽几乎要从牙缝里漏出来,亏得他还记着上面坐着的是李世民,才没将这句话说出来。

李世民瞧着他那副生无可恋的样子,眼底藏着笑意,故意板着脸补了句:「明日不准迟到,朕会让人在殿门等着查你。」

温禾心里哀嚎一声,只能硬着头皮应下。

回到府里挑灯写札子,写着写着就忍不住打哈欠,最后还是阿冬端来一碗热姜汤,才勉强撑着把细则一条条写清楚。

后面还补充了一些细节。

比如「誊抄吏员需提前报备身家丶阅卷时需三人同堂」。

翌日天还没亮。

温禾就起来了,迷迷糊糊套上官袍,嚼着芝麻饼往太极宫赶。

到了殿外,果然看到了高月。

「温县子来的早啊。」他笑着迎了上去。

温禾和他乾乾的笑了两声,没有说后,跟着他去了一旁的偏殿

等文武百官到齐,朝会正式开始。

明黄的龙椅上,李世民神色威严,目光扫过殿下众人,沉声道:「民部先奏。」

窦静上前一步,捧着帐册躬身道:「启禀陛下,去岁国库共盈馀粟米三百八十万石丶绢帛二十万匹,如今府库充盈,足以支撑边境军需与春耕赈济。」

殿内众人闻言皆面露喜色,李世民微微颔首:「做得好,春耕之时,务必确保各州粮草按时发放,不可误了农时,另外还警惕今年关中旱情,去岁冬日关中雪少,朕不禁心忧。」

「臣遵旨!」窦静闻言退下。

随即李靖出列,语气多了几分凝重:「陛下,边境传回消息,突厥颉利可汗近期频繁调动部落,似有南下之意,不过其麾下几个小部落与颉利生了嫌隙,已暗中派使者来长安,愿归附大唐,请求陛下庇护。」

李世民手指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沉吟道:「颉利野心不小,却也忌惮我大唐实力,暂且按兵不动,先安抚归附的部落,再派使者去突厥探探虚实。」

「礼部可先派人接洽,让他们的首领到长安来见朕。」

「臣遵旨!」

温禾站在官员队伍的最后排,踮着脚才能勉强看到殿内情形。

听着六部的汇报,不知不觉就开始走神,目光飘到殿外的廊柱上,琢磨着那上面的雕花到底是龙还是麒麟。

就在这时,李世民突然咳了一声,语气带着几分刻意的停顿:「春闱将近,科考人选之事,朕思来想去,终于定下了考功员外郎……温禾。」

「温禾」

二字落下,殿内瞬间安静下来,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

众臣齐刷刷转头,目光落在最后排那个小小的身影上,满脸都是难以置信。

长孙无忌甚至不由自主的屏住呼吸。

陛下难不成要让温禾做考功员外郎?!

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只是还没等长孙无忌开口。

只见一个御史最先反应过来,连忙出列躬身,语气带着几分急切:「陛下!不可啊!温禾年仅十一,虽有些才思,可考功员外郎掌管春闱诸事,干系天下士子前程,岂能让一个孩童担任?这若是传出去,怕是会让天下人笑话我大唐无人!」

他话音刚落,又有御史立刻跟上,捧着笏板朗声道:「所言极是!考功员外郎需辨得清贤愚,温县子年纪尚幼,既无朝堂历练,又无威望可言,若让他任职,恐难服众,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一眼,也上前一步,房玄龄拱手道:「陛下,臣并非质疑温县子之才,只是科考乃国之大典,容不得半分差错。温县子可参与科考筹备,但若让他独掌考功员外郎一职,确实不妥,还望陛下三思。」

杜如晦也补充道:「臣附议,春闱关乎寒门子弟出路,若主事者威望不足,恐会让士子不服,还请陛下另择贤才。」

一时间,殿内反对之声此起彼伏,连平日里与温禾交好的官员,也都沉默着没开口。

谁都知道,让一个十一岁的孩子管科考,实在太过荒唐。

科举之事关乎到为国选材。

温禾是有才学,但是并不适合科举。

温禾原本还在走神,被李世民喊回神,又听着满殿的反对声,顿时懵了,心里暗自腹诽。

李二这是故意的吧!明知道会有人反对,还故意这麽说,这不是把我架在火上烤吗?

就在众人以为李世民会发怒时,他却突然笑了起来,摆了摆手道:「诸位稍安勿躁,朕并未说要让温禾任考功员外郎。」

这话一出,殿内的反对声瞬间停了,长孙无忌愣了愣:「陛下,那您方才……」

「朕只是想说,温禾近日琢磨出了些关于科考防弊的法子,写了份札子,今日召他来,是让他把这些法子奏给诸位听听。」

李世民说着,看向温禾。

「温禾,还不把你的札子呈上来?」

温禾这才松了口气,连忙从怀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札子,快步上前,双手捧着递到殿前,又退回几步,展开札子朗声奏报。

「启禀陛下,微臣以为,科考要公平,需从三方面防弊,其一为锁院制度,选品行端正丶不与世家往来的官员为出题官,提前半月迁入专属院落,断绝与外界联系,考题拟定后密封盖印,由禁军看守,开考前一刻方可拆封,杜绝考题泄露。」

「其二为誊抄糊名,考生交卷后,先由专人糊去姓名丶籍贯,编上编号,再由吏员重新誊抄,阅卷官只看誊抄卷,避免因姓名丶字迹偏袒。」

「其三为双官互督,每个考场派吏部丶御史台官员各一名,互相监督,考生进场前需搜查全身,严禁携带小抄,舞弊者取消资格丶杖责通报,阅卷时亦有御史在场监督。」

「另外科举之后实行殿试,取每一科透明为单科状元,以此来安排相应的官职。」

温禾的声音虽稚嫩,却字字清晰,殿内众人都听得认真,原本反对的官员,也都皱着眉沉思起来。

片刻后,只见一名官员出列开口,语气带着几分质疑。

「温县子此法虽细致,可『锁院半月』未免太过严苛,出题者皆是朝廷官员,有的已年过半百,岂能让他们半月不得与家人相见,如此拘着,恐会寒了老臣的心。」

「此言差矣!」

温禾立刻反驳,虽站在一众高官面前,却丝毫不怯场。

「朝廷官员又如何?之前民部的贪官污吏,不也是朝廷官员?他们拿着朝廷俸禄,却中饱私囊,可见身份并非清廉的保证。」

「若不锁院,世家子弟只需找些藉口登门拜访,或是通过出题官的家人旁敲侧击,考题迟早会泄露,我也是为了他们好,以防日后会有什麽说不清楚的时,还要劳烦我带他们去百骑说话。」

「至于说年纪大的问题,这个也简单,既然年纪大的熬不住,那就换年轻的来,大唐人才济济,也犯不着用那些年过半百的了,要不然他们出了什麽事,我还要为他们负责。」

温禾说罢,露出一抹和善的笑容。

那出班的官员顿时感觉心中发寒。

这是威胁啊!

赤裸裸的威胁啊!

这温禾,不似人子!

他太狠了,简直就是要断了他们后人的路啊!

不少五姓七望和士族出身的官员,都咬牙切齿。

眼中泛着寒光,恨不得将温禾撕碎了。

可这种想法,他们也只敢在心里想想。

郑元璹和卢子业的前车之鉴,犹在眼前啊。

可惜这大殿之中,没有一个寒门出身的。

要不然听到温禾这话,定然感激涕零。

李世民见众人争论不休,适时开口:「嘉颖的法子,朕看可行。」

朝中百官心中一惊。

可却没有人敢出来反对。

都低着头,好似事不关己的模样。

罢了,实在不行就再想想办法吧。

这件事情明显是温禾和陛下私底下就说好的。

此刻若是反对,定然是触了陛下的霉头。

「臣斗胆请问,今年考功员外郎之职,由何人担任?」房玄龄行礼问道。

李世民睨了他一眼,笑道:「人选,朕早已经定下了,便是之前的监察御史马周。」

说到这,在御史班列中的马周站了出来。

「臣在。」

看着他,李世民微微的点了点头,下旨道。

「着,门下省拟制,即日起,马周任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春闱之事,温嘉颖任吏部主事,辅佐马周推行这些法子。」

这道任命一出,殿内更热闹了。

马周出身寒门,此前不过是御史台的一个区区监察御史。

如今一跃成了正六品的考功员外郎,不少世家出身的官员都变了脸色,尤其是崔丶卢两家的官员,互相递着眼色。

往年春闱,他们总能借着「行卷」的由头,让子弟提前结交考官,如今马周任考功,又有温禾在,只怕是难再钻空子了。

可李世民主意已定,不等众人再议。

说罢便起身离殿,留下满殿或惊讶或不满的官员。

温禾跟在马周身后往外走,赫然听到身后有人嘀咕了一声:「一个小娃娃,也配管科考?」

正朝着外头走去的温禾,赫然回头,朝着自己身后扫去。

「那个狗东西在这乱叫!」

只见程知节突然怒喝一声。

李道宗赫然来到温禾的身边:「怎麽的,温禾能写出三国演义,能编撰三字经,总比某些酒囊饭袋要强的多,刚才那个不似人的开的口,站出来,让本王瞧瞧!」

长安最蛮横两个混不吝在这给温禾站台。

不少心虚的官员连忙垂下了头,匆匆忙忙的走了。

只是眼中的怨恨又浓了一些!

温禾你等着,迟早有一天,等你失了势。

必叫你生死两难!

「谢过任城王丶宿国公。」温禾向着二人道了声谢。

李道宗笑着道:「小事,不过本王提醒你,这次可要小心了,这科举不是什么小事。」

「对,实在不行,某帮你坐镇。」

程知节拍着胸脯,笑道。

温禾向着二人行了礼,便和他们告辞了。

马周一路上都握着温禾的手,连声道谢:「温县子,若非你提议,下官断无可能任此职,日后科考之事,还望你多指点。」

温禾笑着摆手:「宾王客气了,你的能力无需我指点什麽。」

这可是大唐第一位寒门宰相啊。

自己能指点他什麽。

只是这话在马周听来,明显是温禾谦虚,所以不禁有些讪讪,想着请他吃饭。

可温禾心里却想着赶紧回府补觉,早朝站得他腿都麻了。

所以便告辞了。

第二日天刚亮,温禾刚换好百骑的服饰,准备去百骑营点卯。

最近都没去百骑,也不知道那些新兵训练的怎麽样了。

只是他刚走到府门口,就见台阶下坐着四个穿着青衫的士子,个个面带拘谨,手里还捧着卷轴。

见温禾出来,四人连忙起身,快步上前躬身行礼,为首的一个士子还双手递上一卷纸:「学生章海,见过温县子,听闻县子辅佐马员外郎主持春闱,特来呈上投笺,望县子斧正!」

其馀三人也纷纷效仿,有的递投卷,有的递诗稿,嘴里还不停恭维。

「县子少年英才,着《三国演义》传扬天下,学生早已敬仰不已!」

「此次科考若能得县子指点,学生便是死也无憾!」

温禾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他总算明白过来。

这是来行卷的!

有点意思。

这些人消息知道的还真快啊。

温禾眼眸微缩望着面前的四人,赫然露出一抹和善的笑容来。

见他如此,那四个书生心中不由一喜。

这是愿意了?

「既然如此,那你们便随某来吧。」温禾笑着说了一句。

那四个士子顿时喜出望外,连忙向着温禾一拜:「多谢县子。」

只是高兴之馀,他们心中也有一些遗憾。

不知温县子要带他们去何处。

为何不请他们入府呢?

可这小小的疑惑,很快就被他们抛之脑后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