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目的(2 / 2)

让大明重新伟大 月麒麟 2418 字 19小时前

此时,朱佑堂问道:「自古以来,南方素来文华鼎盛,这其中除了较诸北方相对安定之外,先生觉得,可还有其他的原因?」

这个问题让徐薄有些意外,不过所幸的是,他本身就出身江浙一带,又在内阁处理了不少政务,对此倒是也略有心得。

沉吟片刻后,徐薄道:「回陛下,臣以为南方文华鼎盛,最大原因在于富庶,虽然都说寒窗苦读,但其实以臣的经验来看,能够读的起书的,至少家中都有几亩甚至是几十亩田地了。」

「一个举子如非天纵之才,从小开始读书,至少要五六年才能考中秀才,要中举人,更是要十年乃至数十年之功,这期间举子的衣食住行,小到笔墨纸砚,大到束修集会,各种花费需举全家之力供养,寻常百姓之家,是供不起的。」

「而南方之所以能出现这麽多读书人,除了更加安定之外,其中大多为富庶之家,也有莫大的关系。」

不得不说,徐薄是有见识的,几句话就说到了点子上。

朱佑堂见状,不由点头道:「说的不错,就是因为富庶,江南一带,乃至是江浙一带,水路发达交通便利,因此商贸往来频繁,百姓富庶,故而文华繁盛,较诸北方胜了不止一筹。」

看着天子这感慨的模样,徐薄却是有些一头雾水。

他有些没明白,南方富庶,和科举改制有什麽关系。

然而接下来,他就有了答案,只见朱佑堂转过头来,道:「先生可还记得,朕前些日子从兵部拿了此前郑和下西洋的海图?」

这话一出,徐薄顿时打了个激灵,心中缓缓生出一个猜想,让他下意识的瞪大了眼睛晴。

朱佑橙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继续道:「自科举诞生以来,人们都以能够中举为官为荣耀,但是这世上能够中举的人,终归是少数的,所以朕一直在想,这些举子们的才学,或许并不一定要全部放在仕途上。」

徐薄咽了咽口水,心砰砰的跳着,问道:「那陛下的意思是———

朱佑堂道:「朝廷没有那麽多的官职可给这些举子们做,但是,海上却有大好的机会,西洋诸国近些年来颇有成就,此前郑和下西洋时便曾说过,他们对我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十分稀罕,若是能够和他们互通有无,对于大明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这话一出,徐薄更加确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但是,也正因于此,他的神色变得无比纠结,沉吟道:「陛下,当年太祖皇帝曾有命令,禁止百姓出海—」

以徐薄的政治嗅觉,他此时已经彻底明白过来,天子所谓和和西洋诸国互通有无,并非是想要像之前郑和下西洋那样组织大规模的官方航行,而是要打破祖制种海禁的台,让百姓来负责互通有无。

这其中的利弊暂且不谈,单是放开海禁的阻力,就让徐薄有些头皮发麻。

要知道,这可和之前的什麽京察,科举改制都不一样,甚至于和传奉官的性质也不相同,这些要麽是修修补补,要麽是无中生有。

但是海禁,可是太祖皇帝立下明令的祖制,如果要打破的话,面对的压力可绝不是一般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