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一言不合,拂袖而去
张岱自知他这一套想法要实现的话工程量实在太大,诸如一个顺畅稳定的漕运物流基础,眼下都还只是勉勉强强。至于其他的客观条件,每一个实现起来也都不简单。
而且他也缺乏一个对大唐帝国社会各个阶层整体又深入的认知,因此在做出这些构想的时候,也不乏脱离时代背景的幻想,具体实现的空间有多大仍然有待细致客观的评估。
所以他也并没有将所有构想都向裴耀卿和盘托出,而就是进行交流的这些部分,裴耀卿尽管肯定了他的想法和思路,但也提出了不少的指点意见。
此时当裴耀卿再转述起这些想法来,便不再只是张岱脱离现实的妄想,而是增加了他立足于现实的各种细节补充,逻辑性与可行性都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加强。
所以宇文融在听来也是忍不住赞不绝口,甚至心里也不得不承认,这些想法与思路有的地方比他的理财思路还要更加的宏大可观。
堂中这些宾客们,多数都是宇文融所欣赏和提拔的下属,他们或多或少也都参与到宇文融的财政治理当中来,听到这些想法后,也都不由得加入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张岱向来都不介意别人了解他的思路,真正能够给世道带来深刻影响的变革,绝对不是什麽灵光一闪丶一两个人偷偷摸摸就能完成的,必须要许多人参与协同丶并且调动起大量的社会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和新的方式加以运用,才能产生正面的效益。
退一步讲,他的这些想法为时流所知后,当某一天汴渠上那成千上万船工和他之间的关系被挖掘出来之后,众人也不再只会怀疑他在沽恩于众丶圈养死士,同时还能解释是为了践行他的这些经济改革的理念。
只要存在一种社会革新的想法,世道前进的方向就会多一种可能。真正的屠龙术是让人们相信并且愿意追随,而不是两三人关起门来暗搓搓的计议是该下毒还是该掏裆。
可当其他人都在高谈阔论的时候,宇文融的儿子宇文宽脸色却渐渐变得阴沉起来。
他对张岱所提出那些所谓益国益民的想法兴趣不大,唯一听得真切的,那就是张岱反对公廨本钱放贷食利,并且还提出了替代的方案,又获得了包括他父亲在内的一众时流的欣赏与称赞!
宇文宽原本对张岱并没有什麽敌意,无非是有点羡慕嫉妒,但也远没有达到要除之而后快的程度。就算李林甫几番劝诱他去对付张岱,他也始终坚持不肯亲自出手进攻,只愿意敲敲边鼓丶坐收渔利。
可是他这里想着和平共处,却没想到张岱竟处心积虑的想要搞黄他见利最多的产业!他在汴州放利的本钱,就是依托官本放出以收取巨利,如果被张岱奏停了此事,他自然也要痛失一条财源!
与宇文宽一样脸色变得非常难看的,还有一个李林甫。张岱提出官府不再经营公廨本钱,也给他的一些计划造成了破坏。
他之前还盘算着要利用调查捉钱令史以追赃这一件事牟取巨利,可如果张岱说动宇文融不再坚持恢复公廨本钱的话,赃还追不追?他身上所背负的巨额欠款又该怎麽还?
「张岱言事总能标新立异丶发人深思,超出俗常但却合乎道理!」
宇文融对张岱早有欣赏,此番在听完其与裴耀卿讨论的内容后,便也开口夸赞道,并又再次抛出了橄榄枝:「你日前所进之盐引开中法,我近来也多有所计,一些事情已经排在日程,如今正缺少一人往盐州去巡察盐事。
此计本就出于你,且河南九姓之众多有你祖父张燕公旧所招抚,不知你愿不愿出巡盐州?若是肯行且妥善完成巡察事务,归朝之后我必擢你于显,不再受年资所限!」
此言一出,堂内众人望向张岱的眼神自是充满了羡慕。
朝士立朝巡使地方本来就是一个美差,不只出入有公费开支,地方上还会有礼货进献,州县之长迎来送往都要恭恭敬敬,更不要说归朝之后还有政绩奖赏,尤其宇文融所显现出对张岱的赏识态度,更是羡煞旁人。
然而张岱在听到这话后,却没有多少喜悦之情。一则双方派系不同,他若是想改换阵营,代价实在太大。二则关内盐田使本就为朔方节度使所兼,即刚刚打了胜仗丶正气势如虹的信安王李禕。
张岱现在跑去盐州巡察盐事,挑信安王的错处以便将盐事收回朝廷,那不是上赶着去踢老虎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