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国产雷射雷达的瓶颈(2 / 2)

目前智驾的硬体层面,除了晶片和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要跑通前期的无人车多模态算法数据,雷射雷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硬体配置。

无人车和自动驾驶的概念和技术验证早在04年的时候,就已经在国外兴起了。

就譬如当时火爆一时的「DARPA挑战赛」。

在国内油车还造不利索的时候,国外已经开始了挑战无人车在沙漠中行驶142英里。

由于技术瓶颈,最终只有1辆车完成11英里。

不过到了第二年。

来自史丹福大学的团队,以6小时54分夺冠,首次证明雷射雷达能有效感知地形。

之后雷射雷达这条路线就一发不可收拾。

几乎所有无人车和挑战赛,都成了必备硬体。

毕竟摄像头的3d感应能力实在太弱,毫米波雷达的解析度又低。

只有雷射雷达的点云数据,才能精确感知障碍物的「位置丶距离丶形状」。

国内几家有能力制造雷射雷达的创业公司,大都是在13-14年创立。

但追赶的效率却是不慢。

就譬如这次的他们目标禾赛科技。

今年刚推出了新款40线雷射雷达,这距离国外龙头的64线雷射雷达已经很接近了。

当然,形态上仍然是机械式雷达,成本也达到惊人的10万元一颗价格,这已经足够买台车了,也只有用于训练算法的无人驾驶车才用得起,普通消费者压根不会买单。

不过这比进口三倍的价格,已经好上太多。

禾赛科技的总部位于魔都。

一行人乘坐高铁抵达,然后见到了禾赛科技的高层团队。

「许总,你好—」

禾赛科技CE0李一帆,以及其他两名创始人都是85后,比许易见到过的大多供应链高层都要年轻。

当然。

这也是一家纯粹以研发和技术驱动的公司,三名创始人都是运动控制丶及传感器领域的天才。

有「新客户」到来,李一帆和整个公司团队自然欢迎。

但明显也有新的焦虑。

果然。

许易的下一句话,就正中这焦虑的核心点。

「李总,来之前也沟通过了,我们星辰汽车打算订购一批Pandar40',用于首批无人车训练多模态算法使用,价格不是问题,希望贵方能支持。」

Pandar40也就是禾赛最新公布的40线机械雷射雷达,论售价足足比国外要低三分之二自然就成了星辰采购的第一选择。

李帆沉吟:「不知道星辰这边准备要多少颗?」

许易:「至少200颗吧,批无测试车,我们的需求量很。」

语气乾脆利落。

在来的路上,他和吴新宙合计过了。

要大范围和在不同城市路段采集数据和「弯道超车」,几台甚至十几台车,显然是不够用的。

起码也要有个七八十台车,或者一百台车。

再考虑到机械式雷射雷达的损耗,以及单台车搭载两个雷射雷达采集数据的场景,起码也要150台-200台才能支撑起这个测试。

这话一出。

李一帆以及其他两名创始人当即苦笑起来。

「许总,你们星辰目前的需求,恐怕我们很难满。

Pandar40虽然量产了,但全年的产量也才不到四百颗,现在我们的订单已经预定出一大部分了,恐怕最多今年只能挤出几十台的份额,实在是产能有限,我们也想尽量多供。」

李帆话语很委婉,显然不想得罪星辰汽车这个未来可能的「客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