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3 章 :【挖人墙角】(1 / 2)

食明 春溪笛晓 5115 字 2天前

第133章:【挖人墙角】

顾闲固然有点讨人嫌,不过有他这个业余纪律委员在,国子监的风气还真好了不少。

毕竟人一忙起来自然就一改过去的颓靡,个个瞧着都精神抖擞。

到了休沐日,月考排名靠前的监生都齐聚一堂,跟着顾闲准备包粽子要用的材料。

对于那些对自己动手有微词的监生,顾闲也不勉强,权当他们自愿放弃月考奖励,随他们出外赴朋友的约去。

杨应尾考得不错,又与顾闲交好,当然出现在了干活队伍里。干活的人多了,顾闲倒是轻松了,只需用心把控每一个环节就好。

等到张元德过来了,顾闲便把洗粽叶的活安排给他干。

正分着粽叶呢,徐文璧也来了。

顾闲麻溜问他要不要跟张元德一起,一点都没有人家徐文璧已经继承了国公爵位的自觉。

徐文璧也没恼,把自己拎来几包好茶叶给了顾闲,笑道:“我们在京师没能第一时间祝贺你考上秀才,这是今春的新茶,你平时拿着喝。”

顾闲一听,高兴地收下了,还是徐文璧好,不送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他还和徐文璧抱怨说现在连沈春生都学坏了,竟还要送他笔墨纸砚!

埋怨归埋怨,顾闲语气里与沈春生的亲近之意却是显而易见的。

徐文璧目光动了动。

去年徐文璧等人也去了庄子上掰玉米,沈春生虽全程都很低调,只向他们介绍了几样作物,但众人还是对这位颇有读书人气质的儒商有了一定的印象。

今年开春,定国公府与英国公府都在沈春生那儿采购了一些种子进行试种,一来二去也算有了往来。此人行事极为妥帖,与他合作了一次便叫人想与他合作第二次。

连他都有这样的感觉,张元德这么个二愣子恐怕被哄得更好。

徐文璧笑着问顾闲怎么不把沈春生一起喊来。

顾闲道:“他这个时节忙得很,都是他得空了才来找我,我总喊不到他。”

行商就是这样,得整天走南闯北的,夏季漕运畅通更得抓紧南输北运。

据说商贾都有早婚的传统,家中男丁十二三岁就给婚配,为的就是早早完成传宗接代任务好出去闯荡。

《琵琶行》里说“商人重利轻别离”,虽然话不太好听,但在外行商就是一年到头都不太着家。

当年沈春生游说他爹娘买下现在的宅院,讲的就是他家中父母只想跟着兄长住,妻儿在他离家时无人看顾,希望能继续与他们家当邻居好有个照应。

顾父顾母听沈春生都这么自揭伤疤了,私心里又着实喜欢那处宅子,便咬咬牙买了下来。

后来听人说,这个价钱很难买到这么大这么好的宅院,想来是沈春生物色好宅子后弄了个低价转手给他们。

思及沈春生待自己的好,顾闲积极地夸起了自家朋友,表示沈春生为人最是讲信誉有担当,让徐文璧和张元德有需要时可以考虑考虑找沈春生

了别人送你的好茶。”

顾闲砸吧了一下嘴,口中的回甘告诉他这确实是顶好的茶。

徐文璧人真好!

可惜今天人这么多,怕是剩不下多少了,没法拿来做菜。

何况瞧王世贞他们这个态度,他真要敢拿来这上等好茶来做菜肯定得挨更多骂。还是算了!

粽子还没好,顾闲便积极地给王世贞他们介绍在场的新面孔。这次来的除了月考成绩优秀的监生外,还有新年的新科进士徐显卿等人。

这一届科举光是他们长洲县就有八个人高中,基本都是县学生,徐显卿是其中名次最靠前的,他们周教谕的指标可谓是一口气完成了大半!

苏州籍的更是不少,比如王锡爵的弟弟王鼎爵就考了个很靠前的名次。

可惜王锡爵已经在翰林院里头了,出于大明官场上的回避原则,父子、兄弟不能在同一衙署任职,王鼎爵便没有选庶吉士,而是授了个刑部主事。

王家兄弟感情深厚,王锡爵过来国子监赴会自是带上了同样在京师为官的新科进士王鼎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