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闻啊!
在门外逗留,犹豫是在东市随便吃点还是去市场买菜回去做的路人眉头微皱,进去就问:“你刚才说有五花肉粽?”
林知了指着麻绳:“五文钱一个,食量小的一个粽子就饱了,买个尝尝?”
食客不由得点头。
先前进来的几位食客震惊,满脸写着,居然真有人吃咸口粽子。
林知了用小碟为他盛一个就问:“喝什么汤?有小米粥、八宝粥、胡辣汤、豆腐脑和豆腐干笋汤。”
食客果断选择豆腐干笋汤。
林知了笃定此人不是久居京师的南方人,便是接受度很高的北方人。随后林知了叫伙计把卖粽子的牌子挂到门外。
伙计找个高板凳,木牌靠墙放板凳上。路人对伙计的动作很是好奇,走近一看一早就有粽子,为了应应景的路人走进来。
店内有现蒸的包子,有拉面和刀削面,有甜粥咸汤,还有油饼烙饼,以至于十个人进来,最多一个人出去,还是因为人多不想久等。
随着林知了介绍有五花肉粽,又得到几双震惊的目光。林知了跟嫌不够“丢脸”似的——厨子心里这样想的,叫伙计在门外吆喝,“街坊四邻,南来北往的客商,进来看一看了,今儿端午,本店有各种粽子,红枣粽、蜜枣粽、豆沙粽和五花肉粽!”
前几个粽子没能让去市场买菜的坊间百姓和行色匆匆的街坊停驻。“五花肉粽”一出,天南海北的客商不约而同地停下。
伙计趁机劝人进店。
没有要紧事,只是去别的店用早饭的街坊选择进去,不着急买菜的坊间百姓也进去。这个时候也有人吃饱了出来了。已经做饭的商户见状就上前几步问,“仁和楼还卖咸口粽子?”
刚刚出来的食客一脸无语:“谁知道林掌柜怎么想的。话又说回来,不是她想一出是一出,也不可能有需要预定的猪肚鸡汤和凉皮、擀面皮。”
猪肚收拾起来麻烦,炖鸡炖猪肚要许久,林知了只保证每天四份,是以想喝这一口的人只能提前。
有位食客连来三次都没喝到,就叫林知了多做几份。林知了说能接受猪肚的人极少,一只鸡分两份,多做一只鸡,就有可能剩一份。偶尔剩一次可以,天天剩一份,她就是喜欢这口也会喝腻。随后补一句,仁和楼的伙计加厨子,能接受猪肚炖鸡的屈指可数。
食客也不能说,剩下那份打包带走,只能明日早点过来。
经常来仁和楼用饭的街坊都知道这事。问话的街坊不禁附和:“不是林掌柜敢想敢做,咱们别想只花十五文就在宽敞的仁和楼吃到铺满肉的卤肉面。”
走过去的路人又退回来,“咸口粽子?”
食客和街坊点点头就朝不远处的仁和楼看去。这位路人愣了一瞬,大步朝仁和楼走去。剩下二人面面相觑,原来林掌柜不是想一出是一出,而是知道真有人喜欢咸口粽子啊。
进去的路人一直认为仁和楼的食物很贵,几次路过都不敢逗留,担心被店内的食客伙计看出他囊中羞涩。
今日若非端午佳节,他没有勇气进去。得知一份炸蛋面只需十文,卤肉面只要十五文,这位路人负担得起,正好肚子里没油水,就要一份卤肉面。发现每个桌上都吃的干干净净,他也不矫情,面吃完汤喝完,要四个五花肉粽打包。
不断有人进来有人出去,早饭后半个东市都知道林知了卖咸口粽子。
倒不是商户们碎嘴,只因今儿过节,彼此看见难免问一声“粽子包好了吗?”多聊几句,不然而然聊到另类的五花肉粽。
早饭后,林知了叫伙计继续煮粽子,店门也没关上,粽子煮出来就叫薛瑜和林飞奴在店里卖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