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韩爌有些小後悔(1 / 2)

天启大明 破贼校尉 4631 字 15小时前

第124章 韩爌有些小后悔

不是众臣多疑,而是朱由校有这方面的「前科」。

弑君谋逆大案是最明显的。

锦衣卫和东厂早就探知到相关线索,也禀明给皇上。

皇上假装不知道,暗地里布下众多陷阱,张网下钩,等着有缘人进网上钩。

薛三省丶李宗延和高第这三条胖头鱼还自以为高明,做事隐秘,结果傻乎乎被皇上收网拉钓时才明白。

自己太傻太天真!

皇上太腹黑太心毒。

于是限成了国朝洪武年以后最大的谋逆案。

虽然皇上没有肆意蔓抄牵连,但是杀的文官都是以尚书丶都御史丶侍郎丶学士丶郎中为主的高级官员。

地方牵连的都多是巡抚丶参政参议丶监察御史以及致仕的尚书丶侍郎等「名宦」。

朝野上下有多少位这样的人物?

他们都是官宦缙绅的核心和柱石,受这次大案牵连,被一家家的按照户籍纸和族谱诛杀。

这谁受得了。

接着是卖国通贼大案。

这个案子牵扯的人太多了,大小官吏丶包括地方士绅,足足超过三千人。案情又异常复杂,牵涉到贪污舞弊丶行贿受贿丶以权谋私丶违禁走私丶出卖军情丶私通建奴..:

虽然复杂,可都是人精的大臣们很容易就发现,锦衣卫还有平辽都司早就掌握了大量线索,可就是不声。

一直等利用这些通贼官员向建奴传递了错误军情,迷惑他们,牵着他们鼻子走,进而获得了冬季攻势大捷。

辽东胜券在握,这里就开始点名。

利用完后要开始论罪杀人。

卖国通贼案,高官被杀的只有吏部尚书崔景荣等少数几位,被杀得最多的六七品御史和给事中,还有分巡道丶分守道这些都察院外派御史。

这些人都是「正道」各党的中坚力量,直接被杀得「人才断层」!

皇上,你这不仅是钓鱼,还用完就甩。

你什麽时候变得如此心计深沉?

你这样子,我们很难把握!

钓鱼归钓鱼,但听到要举荐一位阁老和左都御史人选,大家还是跃跃欲试。

这可是扩张己派势力最好的机会。

只是谁先开口了?

等了半刻钟,朱由校开口打破了寂静。

「韩老先生,补一位阁老,既是阁老,又是你的助手,你身为总,可以说说你的意见。还有这总宪人选,也尽可以说说。」

韩早就脑子里对这两个人选进行了上百次推敲,心里有了定数。

首先他要考虑己派的利益,也要兼顾自己的利益。

韩有普党背景,跟普商关系密切。

那些晋商从国朝初年就与漠南蒙古各部做生意,赚得盆满钵满,听说最近在努力拓展新客户。

不过韩属于馆阁党,按照朱友霄的叫法,叫建制派。

跟户部尚书李起元丶兵部尚书黄克丶刑部尚书李养正等人的立场一致。

施政理念是调和阴阳,大事化小,以稳为主。

既不会如东林党那般不跟我一夥就坚决打倒你,也不会阿识奉承,以及大动干戈,激进改革。

韩开口:「皇上钦点老臣说一说,那老臣就抛砖引玉。

老臣在原籍养病期间,多有关切朝廷邸报。皇上运筹惟,在辽东连连大捷,让老臣备受鼓舞。

...老臣细心研读邸报,发现皇上在辽东大捷之前,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理顺财赋,充盈国库!」

众人一听,神情各异。

难怪你能当首辅呢!

你居然把魏忠贤沿着运河肃清盐政,一路杀头抄家搞来的银子,说成理顺财赋,充盈国库,确实算作睁看眼说瞎话。

可这话有错吗?

没错啊!

至少在场众人都不能当众反驳他。

「皇上,老臣以为,此前财赋理顺只是起了一个头,要想国库继续充盈,能够四海晏平,还要继续梳理财赋。

户部的工作就极为重要。

老臣,顾阁老,魏阁老,还有出镇山海关的孙阁老,都不擅长理财,参预机务,财赋这块恐有欠缺,臣恳请皇上,请补户部尚书李起元李尚书入阁,参预机务。」

老狐狸!

你这一手举荐,拉拢了馆阁党众人,也一举奠定自己在馆阁党带头人的地位。更洞悉皇上要平辽,除了练兵,钱粮是必不可少。

虽然制置司有财政厅,但户部管着米粮田赋,也十分重要。举荐户部尚书李起元入阁,说不定正中皇上下怀。

现在皇上的施政套路,大家都摸到一点头绪。

务实去虚。

皇上为什麽这麽排斥东林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这帮人嘴炮特别厉害,见谁喷谁,可你要他们办实事,他们除了再喷你一脸口水外,还有可能拆你的台。

左光斗是东林党人,可他在东林党的地位远不如杨涟,名气也没有人家大,为何?

左光斗还愿意做些实事,在水利兴农方面颇有建树,自然在喷人之事上就落于下风。

朱由校点点头:「那左都御史一职,韩老先生推荐谁?」

「回皇上的话,老臣离开朝堂有数年,许多官员都不认识,故而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

朱由校转头看向其他人。

「诸位臣工,你们有合适的人选吗?」

顾秉谦眼晴一转,开口道:「臣推举刑部左侍郎王之案,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并举荐他入阁参预机要。」

朱由校笑了,「顾先生取巧,举荐一人,把两件事都应付过去了。」

顾秉谦笑着答:「皇上,臣是直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