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改革科举,如兰成亲
此话一出,韩章丶申时其等人不由相视一眼。
赵晗凝眸看着王安石,沉声道:「王卿所言,朕非不知。」
「只是革新并非儿戏,若行差踏错一步,恐怕非但不能中兴,反而会招来祸乱,朝纲不稳。」
王安石是个很有能力的,提出改革,本意是想为江山社稷谋条出路,绝非为了一己私利。
但他手段太过激进,眼里容不得半分拖沓。
没有想过朝堂上下和天下百姓,都需要时间去适应新制。
朝堂中本就各有派系,王安石领着顺应改革的大臣,为推新法寸步不让,被称为新党。
另有一派抱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念头,极力阻挠,成为旧党,背后有大量的勋贵支持。
两党之争,从唇枪舌剑到争权夺利,相互攻伐。
新党得势时,把旧党官员贬黜到穷山恶水之地。
旧党起复,又把新党推行的新法尽数废除,就连已经小有成效的都不放过。
历经多年争斗,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退隐江宁养老。
新法虽取得一些成绩,但弊端远超过其带来的价值。
王安石也因此背上奸相骂名,直到数百年后名声才渐渐好转。
韩章紧跟着附和一句,「官家说的是,王大人你莫要一味凭着心气冲动行事。」
王安石轻哼一声,神色坚定,对他的话充耳不闻,拱手道:「官家若想复燕云之地,必定是要户部余银充足,方能支撑军需。」
「臣有青苗法,可在来年二月推行一试,必有成效!」
话音刚落,他又取出一份奏疏,双手奉于御案前。
见韩章等人面露好奇,赵晗翻阅完后,示意他们也可上前一观。
青苗法本质上就是朝廷向百姓发放低息贷款。
每年分两期,在春耕和夏耕前进行,由五户或十户组成保甲,互相担保借贷。
每期取利息二成,远低于民间的利息,百姓还可选择用货币偿还或实物偿还。
「官家,臣这些年在外任上,见到不少百姓在土地青黄不接时,不得不向地主豪强借贷以维持生计。」
「豪强们放贷毫无怜悯之心,借一贯钱需还两贯,甚至更多。」
「若百姓无力偿还,便强行夺走家中的牛羊,农具,甚至逼迫其写下田宅典卖文书,最终沦为流民。」
「此法不仅可助百姓度过难关,更可丰盈国库,抑制豪强兼并,实乃一举多得!」
王安石说罢,殿内一片寂静,韩章等人拧眉思索起来。
青苗法,乍一听,的确利国利民。
片刻后,赵晗轻叹一声,缓声道:「王卿家,此法弊端颇多啊。」
王安石闻言,脸色骤然一变。
他看得出,新帝志存高远,因此,今日自信满满的前来,没想到直接就被驳回了。
「短期或可见效,但天底下并非所有官员,都能如王爱卿这般清正。」
「长此以往,必定贪官污吏盛行,百姓非但不得利,反受其害。」
「良法还需良吏!」
「眼下大周重中之重,正如爱卿方才所说,是肃清吏治,而后你的良策方可徐徐图之。」
大周荫官泛滥。
每逢重要节日,如三年一次的祭天大礼丶官家生辰时,便会给予官员们一些荫补名额。
太后四名,皇后两名,四品以上官员一名。
先帝在时,荫补名额越来越多,凡六品以上的官员,皆可在致仕时荫补家中三人为官。
一品二品大员致仕,荫补名额竟然高达十馀人,以至于,不仅官员的儿子丶兄弟丶侄儿等有血亲之人,门客丶学生皆可凭荫补混入朝中为官。
甚至在襁褓中的婴儿都可有官衔,享受俸禄,被称之为襁褓官。
王安石垂下眼帘,脑中快速盘算一番,确定赵晗心中有革新的念头后。
他率先拱手道:「官家说的是。」
「臣以为,当即刻下令缩减官员荫补名额,凡恩荫授官者,皆需经吏部考校策论经义。」
「此外春闱考题中,诗赋虽风雅,然于实务无补。」
「臣恳请废除诗赋一科,专试经义丶论丶策,如此方能选拔通晓世务的实干良才,而非吟风弄月之辈!」
韩章眉心紧锁。
「官家,科考本为选官确实该注重实务,废除诗赋一科,臣以为王大人说的有道理。」
「但官家登基尚且不过一年,朝局初定,此刻骤然下令缩减官员荫补之利,恐生动荡。」
赵晗轻叹一声,先帝留下的烂摊子,不花费数年光阴,根本难以扭转。
他点头道:「不错,我朝积弊已久,非一日可除,万不可操之过急。」
紧接着,又将目光放在王安石身上,「王爱卿提议改革科考一事,朕准了。」
「来年恩科,便由你担任主考官。」
王安石眸光略有些暗淡,拱手一礼,「臣遵旨。」
待退出文华殿,申时其与他并肩而行。
「介甫,你如今的性子是愈发冲动了,推行法令,关乎国本,最忌冒进贪功。」
王安石冷哼一声,大步向前,很快就和申时其拉开距离。
——
随着年关一过,如兰婚事将近。
身为中宫皇后的嫡亲妹妹,她的婚事自然要操办的极为隆重周全。
王若弗这段时日,可谓忙的脚不沾地,生怕有什麽地方出现差错,叫人看了笑话去。
盛紘亦是如此,当初华兰出嫁,长柏成亲,他都没这麽上心过。
文炎敬身为文官清流,又在翰林那等清贵之地,俸禄微薄。
只能保证基本的生活,想要有结馀下来根本不可能。
文家家境贫寒,只在城郊有一处破败不堪的祖宅。
且文炎敬母亲这些年攒下的体己银子,尽数贴补到第二子文炎赦身上去了。
送来盛家的聘礼还是费了好大心思才准备齐全。
王若弗担心如兰吃苦,原本想为她购置一座三进的大宅子,成婚后好和文炎敬搬过去。
但在老太太强行的劝说下,她收起心思,只在寸土寸金的翰林巷购置了一座一进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