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重逢诗圣
「杜二,你怎在此?」
自开元十四年洛阳结识又分别之后,张岱也有数年没见过杜甫,今日突然在太常寺官署偶遇,他的心情也是颇为激动,忙不迭阔步上前惊喜问道。
数年不见,杜甫个头较之旧年高了许多,面貌也变得黑瘦起来,两眼中满是重逢的喜悦,来到张岱面前后便长揖为礼,然后才又开口说道:「旧岁离开东都之后,我便随家父游历河淮之间,今岁家父入京参铨,某亦随行!」
大唐官员秩满离任之后,便要进入时间不等的守选期,期间不再担任官职,可以从容经营家事。诸如日前秩满的马利征,因为家计艰难而被张岱聘作印坊的主编。
至于杜甫的父亲杜闲,想必应该是属于颇有家资的一类,守选期间带着儿子游历各方,不必为了生计发愁。
当然,所谓的游历也不可能只是单纯的游山玩水,还是有一层走亲访友丶加深情谊的用意在其中。
京兆杜氏本就是当世大族,而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又是名满天下的文章四友之一,尽管斯人已逝,但仍不乏亲友分布天下诸州。
旧年张岱和杜甫前后脚离开洛阳东行,在行至郑州的时候,便遇到郑州刺史崔尚讲起过杜甫随父拜访其人。
想必这一圈游历下来,杜甫也是认识了不少的时流,只不过看历史上其人仕途发展,这些人脉似乎也没有发挥出什麽太大的作用。
杜甫自然不知自己后事如何,望向张岱的眼神又是激动又是羡慕,同时还有些羞涩的说道:「当年我离都太快,错过了许多六郎的风光事迹,但每于道途有闻,我都与有荣焉!
此番归京,除了伴随阿耶选官之外,私心也在窃念要东施效颦,想在今秋于京兆府取解,来年应举,六郎可不要笑我狂妄啊。」
「你要参加今年科举?」
张岱闻言后先是一愣,旋即便不由得大笑起来,拍着杜甫的肩膀说道:「怎麽会呢!杜二你才学可观,往年只是放游于草野,如今想要应举献国,这是大大喜事啊!行卷准备好没有?要不要我引你投于时流诸家?」
杜甫的才学如何自不必多说,漫漫历史长河当中唯此一人可称诗圣而已,科举本来就是重诗赋,从这一标准而言,杜甫进士及第自是手到擒来。
不过张岱也是亲身经历过唐代的科举,自知科举除了考校才学,场外各种因素才是重点。而历史上杜甫科举失意,也非才学不济,而是场外因素没有搭配好。
张岱盗杜诗成名,而且干了还不止一次,心中也一直存着几分愧疚之情,想要补偿一番。当知道杜甫准备参加今年的科举,他当然想帮上一把。
至于说会不会将杜甫人生轨迹造成巨大改变,致使文学史上的伟大诗圣就此夭折,这倒不必考虑太多。张岱来到这个世界这麽久,也做了许多事情,安史之乱还会不会发生还两说呢,杜甫大概率也不会再有原本历史上那些伤痛磨练了,倒也不差这一次的改变。
假使未来杜甫写不出原本那些艺术成就极高的诗歌,造成文学史上的重大损失,大不了张岱替他写出来,搞个「佚名」在自家印坊给印刷传播出去。
总之,这个世道中的杜甫只要安心跟自己混,张岱就不舍得让他多吃一点苦!
「六郎你早已经是立朝时誉甚高的少俊名臣,还能记得过往萍水相逢的杜二,我已经深怀感激了。我又岂敢再滋扰你更多啊!如今唯愿凭此一身所学科场扬名,而后再追从六郎立朝匡正丶针砭时弊!」
杜甫听到张岱这麽说,不免有些受宠若惊,但旋即便又连忙摆手道。
张岱自知在杜甫的视角看来,彼此交情还未算深厚,并不好意思来频频麻烦他,而且少年诗圣大概也有几分年少轻狂的傲气,不甘心输给同龄人太多,也想凭自己的努力来做出一番事迹。
于是他也不再就此问题多说什麽,而是又对杜甫笑语道:「你有自己的行事打算,这好得很。既然已经入京来,那便可以时时聚会,有什麽事情直来我家相告无妨。王子羽王学士今在御史台任职端公,稍后邀与同聚一场。」
杜甫见张岱如此热情关照,心中也很是激动,连连点头应是,然后忽然又想起来自己还有同行人,于是连忙向后方张望招手,口中则大声喊道:「韦郎快来,为你引见在朝高士!」
又有一个年纪差不多的年轻人在杜甫的呼喊下走出人群,来到张岱面前便拱手说道:「在下韦之晋,城南韦曲人士,见过张侍御。张侍御清直之名久有所闻,今日得见,幸甚幸甚!」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这是民谚称赞京兆韦氏与杜氏这两大豪族,而杜甫也以此门第为荣,且偏好结交京兆韦氏成员以为世交。
这个韦之晋也是杜甫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友人,两人少年相识,直至杜甫晚年前往相投,结果韦之晋却突然病逝,也让杜甫陷入穷困潦倒丶漂泊无依的窘境,并在一年多后客死北上岳阳的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