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治理辽东(2 / 2)

因为这不光是一座城池的人口和物资,萧干还切断了中原与草原的通道,甚至影响到了大宋伐金。

于是,赵侯给刘法下令,让他立即组织军队剿灭萧干,以解除这股反宋势力对大宋交通要道的威胁。

刘法接到赵侯的圣旨了之后,立即派折可求和刘光世各率五千兵马,前往石门镇,占领那里的关口要隘。

石门镇在卢龙岭下,距离萧乾的根据地不远。

刘法想首先切断萧乾的退路,然后再从正面与之决战。

于是,折可求和刘光世领兵前进,他们以为萧干军马还在北安州一带,遂放松了警惕。他们没料到,萧干已获得消息迅速回师,在石门镇西南路边设下了埋伏。

不久之后,折可求和刘光世被萧干击败,落荒而逃。

萧干乘胜前进,很快便攻陷承德,四处抢掠。

萧干兵锋甚锐,甚至扬言要收复燕云地区,打过黄河去,进攻大宋的东京汴梁城。

金国也借着这个机会收复了好几座堡寨,打了一个小反攻。

因为吃到了这个甜头,完颜阿骨打还特意派人去联系萧干,想要说服萧干投靠金国。

只可惜,此时的萧干,已经不想再听命任何人了,所以,理都没理完颜阿骨打的招降。

见此,完颜阿骨打大恨,便不再搭理桀骜不驯的萧干。

与此同时,刘法又命令吴率领一万人马出长城围剿萧干。

吴知道萧干这人向来很狡诈,要想对付他,必须出奇才能制胜。

萧干手下有一部将,名叫耶律阿古哲,此人很贪财,吴手下有人认识他,于是派此人悄悄前去卢龙岭,花重金收买他,让他及时提供情报,摸清萧干动向,里应外合,寻机灭掉萧干。

这天,吴获悉萧干又兵出卢龙岭,正在腰铺镇一带活动,吴决定亲率主力前去决战。

吴珍兵分两路,一路由折可求丶刘光世率领,沿大路继续向石门镇进军,切断萧干退路;自己则率领另一路走洪庄丶小港,悄悄从西边迁回,直扑腰铺镇。

腰铺镇一战,吴打了萧干一个措手不及。

萧乾急忙向卢龙岭撤退,走到石门镇时,又遭到折可求和刘光世所部的夹击。

萧干丢盔卸甲,损失惨重,带领残兵败将仓皇逃往峰山。

吴果断下令全军追击,宋军于是乘胜穷追,一直追过卢龙岭,在峰山与萧干残部展开决战。

萧干军马死伤过半,随军家属老小和车辆丶粮食都被宋军所获,奚丶渤海丶汉军五千馀人向宋军投降。

同时,宋军还生擒阿噜太师,获得辽太宗耶律德光尊号宝检和契丹涂金印等宝物若干。

宋军大获全胜,军心大振。

可吴却感到有些遗憾,因为让萧干逃跑了。

同时,吴也还有一丝窃喜,因为耶律阿古哲也没找到。他判断,很可能是萧干带着耶律阿古哲一起潜逃了。只要有耶律阿古哲在萧干身边,就不愁抓不到萧干。

萧干与部将耶律阿古哲丶外甥乙室八斤丶家奴白底哥等人突围后,隐藏在奚族百姓家中。

对于奚军之溃败,萧干很难过,但他仍然不死心,他打算卧薪尝胆,韬光养晦,以图东山再起。

然而,他不知道,他的亲信对未来已经绝望,死神正在一步步走近他。

几日后,耶律阿古哲丶乙室八斤和白底哥三人经过一番密谋,趁萧干不备,将其袭杀一代雄豪,就这样结束了自己悲壮的生命。

萧干之死,对于大宋来说,是解除了一大军事威胁。

萧乾的首级后来被献于宋军,吴派人护送至京城,呈交朝廷。

赵侯得知后下达诏书,特赦投降大宋的奚人,要求各地方官妥善安置和治理分配到其地的奚人。

萧乾的妻子名叫耶律阿古,她被捉以后,跟不少奚族美人一块,被吴送给了赵侯。

其后,奚军残馀部众转战于撒葛山一带,最终被折可求和刘光世击败,奚国彻底落下了幢幕。

奚人的结局只是辽东地区众多部落的一个缩影。

大宋以「化胡为汉」为核心,铺开一套兼顾安抚与同化的治理体系。

对于此前因饥荒投宋的奚人及后续归降的部落,大宋并未将其集中安置,而是延续「分散编入」策略。朝廷下令,将这些部族人口按户拆分,每三五户便嵌入辽东新建的城邑,与迁徙而来的中原汉民交错居住。

一一对主动投诚的部落首领,授予虚职散官,将其家属迁往中原腹地居住,实则作为人质;对普通部族民众,分配耕地与农具时,优先保障积极学习汉俗者,通过利益激励引导其主动融入。将每支归附部落按家庭单元拆分,以三到五户为一组,分散编入新建城邑,且同一部落的拆分单元需间隔至少五十里。此举打破传统部族聚居模式,使部落首领失去对部众的直接掌控,避免形成割据隐患。

为保障安置成效,赵侯特批粮款,要求地方官府为胡人部落分配耕地与农具,同时选派中原老农传授耕作技艺,从生产层面推动胡汉融合。

在行政架构上,大宋彻底摒弃辽代的部族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在已经收复的辽东地区设十二州,州下置县,县下设乡丶里,各级官吏均由朝廷委派中原土人担任。为削弱部族势力,大宋严禁部落首领继续统辖旧部,同时吸纳部族中识文断字者担任县衙小吏,既给予其身份认同,也藉助他们沟通胡汉民情。

朝廷鼓励商人北上建厂,鼓励胡人进入工厂「打螺丝」,让他们从现实的一面发现,每天当牛马,比去劫掠好过太多了。

而从锦州到辽东前线的铁路贯通后,大宋种种先进的商品进入辽东,而辽东的皮毛丶

药材丶木材也通过铁路运往中原,贸易往来中,汉语成为通用语言,中原的幸福生活丶习俗等随之在胡人中普及。

为加速文化同化,朝廷还在各州城设立官学,强制胡人子弟入学攻读儒家经典,同时允许胡人私垫教授汉语典籍。地方官府还定期举办「汉俗节」,组织胡汉民众共同参与祭孔丶端午丶中秋等活动,通过文化浸润,让胡人逐渐认同中原文化。

赵侯君臣相信,如此数十年后,辽东地区必将胡汉界限模糊,新建城邑遍布原野,昔日的部族聚居地,彻底融入大宋版图,成为大宋东北疆域的稳固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