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投入虽然大,但是回报也是非常的明显。
「风浪越大鱼越贵的嘛,投入高虽然高风险,但是这也是大型智能制造最大的优势,同时也是时代的趋势。」
在超级工硬物的方面,檀锦程是比较认同特斯拉的,作为超级工厂模式的开创者,在产能这一块,特斯拉是值得学习的对象,大多数有意超级工厂的车企也喜欢从特斯拉那边挖人,今年在挖人方面,马斯克还跟何小朋闹得很是厉害。
超级工厂的核心是垂直整合,规模化效应,技术创新以及本地化的生产,其核心诉求无非就是通过规模化效应带动制造成本的降低以及快速交付。
用一句较为通俗浅显的话来形容,就是圈一大块地皮,在地皮上各种建工厂,从零部件到整车,这些环节里大部分的活儿都自己干了。
但是想要实现这个模式却是非常困难的,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有这个实力建设超级工厂的企业,加起来也不超过十家。
建设超级工厂是汽车和电池业的巅峰挑战,首要挑战就是投资门槛高,相对于传统汽车工厂,超级工厂的建厂成本要高上五到十倍之多,其次就是现金流承压周期长,以及技术叠代的风险。
资金方面,特斯拉在美股,股价又持续上涨,融资便利,尉来虽然在A股,但融资能力也不弱,同时还有一个实力雄厚的大股东。
技术叠代的风险就更严重了,一个技术路线判断失误,可能导致整条生产线,甚至于整座工厂被淘汰,拿特斯拉今年压注的4680电池来说,其生产线单条成本就高达两亿美刀,失败了淘汰的就不只是一条生产线这麽简单。
除了资金黑洞之外,在供应链,技术上的整合难度也是地狱级的,人才方面的要求极高,既要懂电池工艺又要懂AI算法的工程师,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足万人。
另外还有就是政策方面的雷区,也有着非常大的风险,拿特斯拉柏林工厂来说,因为环保问题被法院叫停了11次之多,地缘ZZ也会影响着投资回报率。
还有补贴方面的博弈等等,都是导致大型车企不敢轻易投资超级工厂的原因所在,也只有马斯克这种狂人,在墨西哥都敢建超级工厂。
尉来目前也有自己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工厂,那就是位于梅山岛的尉来汽车工厂,这里也是尉来的总部所在,走的是电池加整车自供体系。
梅山工厂是所有工厂当中自动化率最高的,采用机器人加自动化生产线,引进了从6000T到9000T级别不等的一体化压铸机,工厂屋顶采用的是太阳能屋顶,拥有完善的储能系统。
这是尉来花重金,一步步打造出来的标杆工厂,也是尉来回报率最高的一座工厂。
电池是自家锦新时代的,电机电控以及车身结构,内饰与电子还有充电设备等均来自于本土采购,随着产业链的快速发展,目前尉来的零部件国产化率已经能够达到95%了,仅部分高端晶片依赖于进口。
除了自身投入巨资之外,在整合供应链方面尉来也是投入巨资,一味的对供应链压榨并不可取,供应商赚不到钱肯定就会偷工减料,质量与安全必定大打折扣。
像是一体化压铸,晶片,电机等等,供应商们在研发之时,尉来都是投了钱的,通过与供应链企业共享研发成本,来提高供应商们的技术升级。
同时也给尉来形成了技术护城河,随着供应商们的成熟带来的高国产率好处也是十分明显,相对于其他车企国产化率普遍在70%至80%之间,尉来在成本上有着巨大的优势。
整车成本方面,至2021年底,尉来整体成本已经较之前几年下降了近20%,目前甬城超级工厂已经在引进AI技术,走电池加整车加AI集成的路线,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甬城工厂目前的年产能有在60万辆,主要生产尉来战略意义较大的车型,如星途S01,尉来L1以及星河P1,而尉来其他一些高端车型,则放在庐州产业基地那边生产。
规划当中的甬城超级工厂,是一座年产能120万辆的汽车工业基地,也是尉来的核心,如今整个梅山岛以及海对岸的春晓工业基地一片生机盎然。
同BYD全国各地建设生产基地不同,尉来并不打算走这种多点开花的战略,尉来规划当中的产业基地就那麽几个,走的是集中路线。
甬城总部超级工厂最终规划120万辆的年产能,庐州生产基地规划当中的产能是60万辆加上配套电池产业园,这两大产业基地是尉来的核心所在。
另外还有如常州,湘城,江城以及山城,沪市等基地,这些地方要麽是以电池工厂为主,要麽就是规划当中的产能不多,从10万辆至40万辆年产能不等。
在产能以及车型方面,尉来没有BYD以及吉利那样的全面开花战略,走的是「精英」路线,保证市场上在售各价位车型都是在合格标准线之上。
在檀老板看来,这两家车企的模式并不算健康,摊子一旦铺得太大了,根本就收不住手,除了不停的扩张产能之外,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
尉来在产能上的规模是尽量避免产能过剩,如特斯拉那般,利用集中生产的优势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控制企业风险。
在尉来内部有一个企业在遇到危机之时的计划,那就是一旦销量下滑,会一步步的关停外围生产基地,最后保证甬城总部以及庐州生产基地完整运营。
在销量稳定增长的情况下,尉来也是尽量以扩充甬城以及庐州产业基地为主,这两个地方,无论是从人脉背景还是感情上,都是对尉来最为友好的,也是檀锦程最放心的。
在甬城这边,尉来的地位堪比腾迅之于深城,庐州那边尉来的地位,在江淮不争气,李兵不稳定的情况下,尉来把几款高端车型以及电池产业园放在庐州,地位也越来越高。
谁说目前庐州地区的车企,只有尉来最是争气呢,虽然BYD在庐州也有工厂,但BYD的核心工厂其实是在长安,深城之于BYD是总部,但BYD的造车之路说起来还是从长安开始的。
1月5日,又到了各大车企公布去年的销量以及今年的销量预期之时。
尉来在2021年度的成功相当不错,在并入知豆汽车销量之后,尉来旗下汽车实现到从三万元到50万元的全价位覆盖,每一款车都有着自己的亮点。
如果再加上路特斯,尉来可以说是实现了100万元以内价位的全覆盖,这是国内车企绝无仅有的。
「细分市场上我们拿下了几项冠军,但主要优势还是在传统赛道SUV这一块儿,不过星途S01的表现让我们成功打入到纯电轿车市场。」
「感谢星途团队的努力,让我们终于是正儿八经的进入到了C端轿车市场,并且还是竞争最激烈的大众市场。」
上午视察工厂,下午开会,为对外公布今年的销量预期做准备,同时也对外公布尉来2021年度的总销量。
与其说是开会,倒不如说是庆功会,星途S01团队受到了檀锦程的重点表扬,三个季度拿下12.37万辆销量,平均每个月的销量超过1.3万辆。
自上市以来单月销量就没有跌破过万辆,一款现象级的车型,对于尉来意义非凡。
星河P1的表现也不错,不过上市时间还是晚上了,因此整体销量表现得相对而言没那麽亮眼,除了这两款今年的新车之外,表现最为亮眼的自然是尉来L1了。
全年超过九万辆的销量,高端新能源SUV的冠军车型,严重挤压了BBA的市场地位,顺带着还是尉来汽车的利润担当。
「L1团队的努力我们也看到了,该有的奖励同样不会少,不过有一点要说的是,相比起其他车型,L1你们的压力更大啊。」
增程式车型,友商们太好逆向研发了,利润确实是高,但技术护城河也是最低的,消费者调侃的冰箱彩电大沙发,虽有失偏颇,但也确实反应了增程式的现状。
当友商们一个个加入增程式,开发增程式车型,再加上混合动力技术的越发成熟,未来L1的市场空间只会一步步的被挤压,好在尉来L1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优势,这是一大助力点。
但这种优势必须建立在不断的技术研发基本上,只有时刻保持着同类型的技术领先,才能够保证现有的市场,也因此在檀锦程看来,今年将是尉来L1关键性的一年。
混得好了,继续保持着增程式头部的位置,再多卖几年赚几年的钱,混得不好了就被包括菊花甚至于零跑这样的品牌抢了市场。
当然,最终的目的肯定还是纯电以及混合动力,增程也确实只是个过段,也因此星途S01已经放弃了增程式车型的推出,反正纯电型目前卖得很好,没有必要去画蛇添足。
「所以大家还是讨论一下尉来L1在2022年度的销量预期吧。」
去年的销量数据在那里,表扬过后檀锦程也没有过多的提起,反正对于KPI的奖励公司内部自有章程,然而就是在尉来L1以及2022年度改版车型与新车销量方面,集团内部出现了很大的分歧。
下午的会议,其实主要讨论的也就是这点。
似乎自有天定,分歧的点来自于檀锦程与李响二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