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假,明天依旧早上补》
东汉圈称《陈留风俗传》:“舜陶甄河滨,其後为氏,出中山丶河南二望。”唐代张说《广州都督甄公碑》:“昔胡公绍舜,奄有大邦。楚子县陈,乃成乐土。当烈王之世,有陈通奔周,王以为忠将,美其族,言舜居陶甄之职,命为甄氏,赐姓因生。”宋代庄绰《鸡肋篇·甄氏旧谱·甄复》:“舜子商均后,周封於陈,为楚惠王所灭。至烈王时,有陈通奔周,王以为周将,以舜居甄陶之职,命为甄,皆通之後而居中山,於邯郸为近。”
以上关於甄姓起源诸说,皆认同甄姓出於帝舜後裔。前说是帝舜在瓠子河滨帮助东夷部落人制造陶器,其子孙後人因职业丶职官以“甄”为姓氏;这些甄氏後人,大都出於中山丶河南这两郡的望族。后二说是周灭商后,封帝舜子商均後裔妫满於陈国(今河南淮阳),楚灭陈后,胡公妫满後裔陈通因忠於周天子而被赐甄姓,并授陶正之官於洛阳,其後人居於邯郸附近的中山国(郡)。
共2张
甄姓汉字演变
东汉与唐宋人的着述,有司马迁《史记》相关记载可考。今人胡尧据《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的记载,在《中国姓氏寻根》里考证说:“由於舜仁义慈爱,所居之处人民纷纷前来归附,往往一年成村落,二年成城邑,三年成都市,因此他烧陶的地方很快形成一个城邑,叫做鄄城(在山东鄄城,古代甄丶鄄通用)。舜有子孙留在鄄城任甄官,後来就成甄氏。”
对甄姓起源於帝舜,各地甄氏後人族谱也有记载:明万历年间进士黄淳为《广东甄氏族谱》序云:“甄氏之族,古谱谓舜陶於河滨,遂取甄陶之义,而以甄为氏,是甄之先祖系出虞姚,盖亦轩辕裔胄也。”山东鄄城县甄庄和鱼台县东甄庄保存明嘉靖年间编修之《甄氏族谱》记载:“陈胡公生二子,长名犀,袭爵於陈,为申公;申公早卒,次子皋羊代立为相公,后逊位於侄。周成王改封皋羊於甄为陶官,即陶甄故地,其後世便以甄为姓氏。”此说与《史记·陈杞世家》所记相契合,并提供可考线索:即帝舜血统胡公妫满的子孙,从河南陈地到鄄城陶甄故地,与帝舜先前“陶甄河滨”留下来的甄氏子孙汇合,从而构成了後来固定的甄姓。
根据史籍和谱牒的记载,可以合理推定:中华甄姓起源於帝舜,山东鄄城和河南淮阳乃甄姓之发祥地。[1] [4]
源流二:源於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郁都甄氏族,属於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是甄姓族群中流入外来基因的重要的历史时期。北魏孝文帝改华北近百个鲜卑族姓为汉姓,其中郁都甄氏改为甄氏。“郁都甄”乃“郁筑鞬”之异译,为东部鲜卑种姓,後来这支甄姓发展成为河南的望族。[4] [5]
源流三:源於满族,属於汉化改姓为氏。
清朝初期,在满洲人丶蒙古人丶朝鲜人由相继出现了甄姓,形成了东北地区的甄姓的基础。[4]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丶满族富森氏,亦称敷臣氏,满语为Fuse Hala,汉义“孳生的”,世居开原(今辽宁开原老城镇),后多冠汉姓为甄氏丶珍氏等。
(2)丶满族尼珠珲氏,亦称尼竺浑氏,满语为Nijuhun Hala,汉义“珍珠”,世居长白山区地,后多冠汉姓为甄氏丶尼氏等。
得姓始祖
仲甄。
甄本义为制作陶器,也是制作陶器所用的转轮。[4] 据《元和姓纂》记载,甄姓的鼻祖是皋陶次子仲甄。他们的祖先就是当时为虞舜做瓦器的陶人,而根据考证皋陶“甄”字的本意,也就是古代做瓦器之人的意思。根据考证皋陶是虞舜时造律的大臣,如果甄氏是少子仲甄的後代,则是以王父字为氏。故甄氏後人尊仲甄为甄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传播
发展主脉:河北中山无极甄氏家族
古代,有“中原甄氏无极枝”与“中山五姓甄第一”之称。《汉书》丶《後汉书》记载,西汉前期,甄氏先祖已在中山无极境内聚居,在土地兼并中出现高门大户,着名的人物有甄丰丶甄邯丶甄寻丶甄阜等。到西汉末年,无极甄氏家族,已成为中山郡的“仕宦望族”。
东汉末年,无极甄氏家族与争霸天下的袁绍丶曹操丶司马懿三大家族联姻,受赐赏封,家道殷富,满门显贵。甄邯後裔甄洛,先嫁袁绍子袁熙为妻,后被曹操子曹丕纳为夫人,生子曹睿。226年(魏黄初七年),曹睿称明帝,追谥母甄洛为文昭皇后,追赠外祖父甄逸为安乡侯,对甄氏家族赏赐累巨万。外祖母去世,封赠安喜君,魏明帝身穿孝服,亲临吊唁,百官陪位。尔後,有十数人受封公爵丶侯爵和入朝拜官,时有“甄半朝”之称。无极甄氏家族步入鼎盛时期。
两晋丶南北朝,是社会大动荡时期。此时无极甄氏家族,仍朝中职官如云,保持其公侯世卿地位。代表人物西晋有甄德父子,南朝宋有甄法护兄弟,南朝梁有甄彬父子,北朝魏有甄凝丶甄琛丶甄楷祖孙三代,北朝周有大数学家甄鸾等。甄德先後娶司马师丶司马昭之女为妻,官至大鸿胪,加侍中丶光禄大夫。甄彬有“赎苎还金”之美誉,深受梁武帝赏识重用。甄琛是北魏三朝元老,官至吏部尚书,任内颇多建树,去世后,孝明帝追赠其为孝穆公,并亲临祭奠,扶舆出殡。甄鸾北周时任司隶校尉丶汉中郡守等职,是中国第一位系统研究军事数学的学者,主要着作《五曹算经》丶《五经算术》丶《数术记遗》辑存於《算经十书》,并精通天文历法,编有《天和历》,颁行十八年。
搜书名找不到, 可以试试搜作者哦, 也许只是改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