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1章 东亚技艺,技术官僚会议(1 / 2)

第1661章 东亚技艺,技术官僚会议

「唳!」

金雕飞过天空,发出高亢的鸣叫。湖边的巨舰桅杆高竖,如同庞大的神木,是非常适合筑巢的地方。就连筑巢的纤维布料,都是现成的。它的眼睛如同最精确的横尺,从高空俯视的扫过,便把这巨舰的形制,看得一清二楚。

「雪狼王号」,这艘仍在修筑的巨舰,中心全长约为52米,型宽在10-11米之间,型深在6-6.5米,设计吃水在4米以上。它设计的载重是520吨,但由于平均的工匠水平限制,实际成形的载重可能会略小。而这船的用料极为扎实,体积也越修越大,真正排水量很可能超过800吨以上。

简单来说,这艘巨舰就是又大又重丶又厚又狭,怎麽结实怎麽来!而按照宋代远洋船的体型特徵,整船的方形系数,大概在0.6左右,尖底没那麽尖,船身也没那麽宽,航速也同样是中等。

至于修造的过程,自然是东亚最常见的壳式建造,外板先行丶再立肋。深龙骨加艏艉实木填塞,再加上横向水密舱壁。若是把这船放在大明,其实并不算大。单是两广私贸的海商,就有许多与之仿佛丶技术更好的远洋福船。在大明,这船唯一的优势,就是胜在用料豪奢,不惜工本。可若是把这船放到美洲,那就是真正一等一的「巨舰」!

而更重要的是,这艘本土修建的巨船,代表着美洲造船工艺的一次巨大突破。它带动的技术吸纳与发展,几乎如同飞跃一般,跨越了整整两个时代,飞奔着丶急迫地追向大航海开启的新纪元!

「维齐洛波大菩萨啊!这样的大船,一修数年,实在太过耗费心血,修建的成本也太高了!等修完这艘大船,再往下,还是修400料左右的遮洋船,才更为合算!无论是工期丶木料,还是船厂工匠的普遍水平,都适合四百料甚至更小的船,像是饺子一样下水.」

造船所中的木料堆积如小山,忙碌的民夫与工匠人数,也成百上千。可船匠金善树站在巨舰的船头望去,却感到一种压力如山的艰难。他早已不像最初抵达时,憧憬龙江船厂那样幻想,而是清楚的明白:这里的造船规模虽大,但若是放在江华岛的船厂,也只是十几个大匠好手,带着几百个学徒,调动数千丁壮而已。在外来的工匠好手与本地的底层学徒间,出现了巨大的「普通工匠」空白!而要填补这样的鸿沟,只有不断的练手,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的逼迫学徒学习才行!

好在,在这湖中之国,工匠也是一条向上的出路。来这里学习技艺的年轻工匠,可并不都是贫户之家出身,而是有许多来自武士家庭,甚至还有贵族的庶子,各个都极为勤苦。因为,这可是一条能走通的丶跨越阶级的正途啊!

「工匠也可授爵,甚至成为祭司,成为主掌一所的正官.」

每次想到这,船匠金善树都有些唏嘘感慨。从被掳船匠,到一所之长,人生的命运啊,真是不可预料。而在他晃神的时候,另一个戴着黑曜石的工匠祭司也登上了船,用墨线反覆测量每根桅杆的间距,用影子测量桅杆的高度。然后,便是盯着光秃秃的桅杆陷入沉思。

「主桅十丈,其他四根高度依次减少,矮一级.以蒙特苏马松和奥亚梅尔冷杉(oyamel)为主材。最粗的主桅,底径有惊人的一尺半桅座是龙骨-梁-夹桅板的结构。桅根由麻布灰脂带护裹粘合.」

「维齐洛波齐特利!给这五根桅杆挂帆,前后两根最容易,中间的主桅最难!反覆算了几遍,这主桅硬帆的面积,恐怕得有60平方丈,重量更是数百千斤往上!」

「这大帆的篾骨,得用大量的墨竹(Otatea),再加上用薄松条或者棕榈叶柄,制作成的帆骨条。帆布则是豪奢的棉布,受力的地方得嵌剑麻布补强,帆脚与帆角都得迭层缝制。这大帆可是带着船往前跑的源头,必须得非常吃劲丶非常厚实才行!只是这麽大的帆,操纵起来,最好能再简化些,落帆丶起帆丶斜缭.」

「索具的话,就用麻生弄出的麻绳。热松脂浸渍的剑麻绳,再打石灰粉防霉。要拉这大帆,这绳索也得足够粗,足够受劲!还得配个木头滑索的滑车,用愈创木之类的硬木,耐磨是最重要的!嗯,在这里,最好的木头件,可比普通的铁件耐用啊.」

工匠祭司念念叨叨,在桅杆上摸来摸去,倒是惊动了旁边的金善树。他瞅了眼完全墨西加打扮的来人,下意识的用朝鲜语问道。

「顺帆,你的帆造好了吗?」

「前后两根小帆都做好了。中间两根大帆还在弄。至于主桅的巨帆,哪有那麽快?」